长期以来,由于艾滋病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危害性极大,且至今仍没有预防和治愈的有效疫苗,使得人们对艾滋病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可以说达到了“谈艾色变”的程度。近年来,高校逐渐沦为艾滋病传播与泛滥的重灾区,大学生正成为受艾滋病影响的重点人群,学生“染艾”人数迅速增加。这一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校艾滋疫情严重,学生成为高发群体首先来看一组有关地方城市高校疫情的最新统计数据。
北京:截止到2017年6月底,北京市接到报告的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累计1244例,分布在本市59所高校;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传播为主,比例为86.70%。
长沙:截止到2017年4月6日,长沙市岳麓区疾控中心调查显示长沙有106名学生感染艾滋,而高校云集的岳麓地区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竟高达603人!
南昌:南昌市疾控中心公布数据显示,至2016年8月底,全市已有37所高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共报告存活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35例,死亡7例。近5年来,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年增长率为43.16%。此类现象绝非个案,数据也不胜枚举。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触目惊心之后令人无比痛心,本处在最好年华的精英大学生群体不慎感染艾滋,等同于给自己套上一副沉重的枷锁,不仅肉体还有精神,都要承受一辈子的折磨。
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一些学生明知自己感染艾滋故意将病毒传染给他人。肯尼亚19岁女大学生感染艾滋后疯狂报复,3个多月致324人染病,其中有156人都是学生。被捕之后,她毫无悔改之心,表示自己不会停止“报复”,目标是“再睡2000人”。
类似事例在国内也并不鲜见。浙江传媒学院某大学生故意将艾滋传染给自己的同性伴侣,所幸受害人反应迅速,及时服用阻断药物逃过一劫,但治疗过程中所被迫承受的精神+肉体双重压力也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学校何以沦为艾滋病重灾区?
高校本是知识学习的一方净土,何以沦为艾滋病传播与泛滥的重灾区?其背后原因值得人们深究。
一方面,从青年学生群体自身而言,他们性观念开放,但性知识滞后。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34个城市的高校性观念调查研究显示:60.5%的大学生接受性解放、性自由,67.1%接受婚前性行为,总体上能接受在大学时发生性行为的学生比例达73.4%。
大学生的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虽然趋于开放化,可是对于性知识的缺乏甚至曲解令人担忧。在一项对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调查中,50%的学生表示“有所了解”,2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偶然的性行为不会导致怀孕、安全套仅仅是用于避孕”。这表明大学生对于性认识相对不足,也缺乏一定的预防能力,此类现状着实堪忧。
另一方面,从社会外部而言,多数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不到位,甚至避“性”不谈,导致青少年对性“一知半解”。
一项高校性知识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没有上过性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近半受访大学生性知识靠网络启蒙;另外,九成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国内也缺乏统一的学习教材。
调查发现,高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性传播为主,感染率已达81.6%,形势非常严峻。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本身就存在着性教育的不足,对于同性恋及同性性行为相关知识更是避讳,再加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增加了同性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个人、家庭、高校三方联动预防艾滋
对于青年学生群体而言,提升自身性知识了解水平、增强自我保护与预防能力迫在眉睫。通过对性知识和防艾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吸纳,合理区分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行为和安全行为,切实有效地保护自身健康。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理应不该把性教育当做“难以启齿”的事情。事实上,在国际有很多国家的性教育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例如,荷兰孩子6岁进小学时就已开始接受性教育,父母甚至会在餐桌上和孩子讨论这方面的话题。作为同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父母们,应该主动承担起普及两性知识的责任,而不应该成为阻碍性通识教育推广的阻力。
对于高校而言,应尽快完善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制定专门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大学的课堂上公开教授“性”知识,此前早已有高校起步探索。如首都师范大学早在1993年就首开性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选课存在至今。而学生对这一课程的态度,也从当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目前的科学对待,教室“爆满”甚至已成为这节课的常态。
当然,如果你已经不幸感染艾滋,切记要在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有95%的预防率。
永远不要觉得艾滋病触不可及,许多感染艾滋的学生群体也是抱有这样的想法才悔不当初。只有当你主动获取更多的性知识,当你有意识地保护自己,才能构筑出阻断艾滋的坚强藩篱。
(文中部分素材源于搜狐教育、腾讯教育、北京青年报)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